当前位置:首页>>协商议政

关于加强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来源:吉林市政协   时间: 2021-03-15 10:24


冯  星

  院前急救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及时抢救病人、挽救生命、保障群众健康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急救中心较好地承担了院前急救以及重大灾害抢险等任务,为挽救患者生命、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战检验来看,我市院前急救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需要。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急救医护人员缺乏。我市120急救中心编制医生28人,是按20多年前工作量设置的编制,现有在编医生8人,虽然借调了部分医院医生,但由于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只能勉强完成日常急救任务。繁重的急救任务与急救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急救医生的短缺问题将进一步扩大。
  (二)激励政策措施不完善。受全额事业单位工资规定等方面限制,存在一线在编人员工资低于合同制人员工资现象。同时,由于院前急救不是独立学科,医护人员受政策和专业限制,很难达到论文、科研等方面有关要求,存在技术职称评定难问题。
  (三)急救网络布局有盲区。按照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改委等九部委《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对急救中心的最新要求,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每3万人口1辆急救车。而经开区、高新北区、南部新城30多万人口均在5公里服务半径以外,有待于进一步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中。另外,我市车站、大型商场、购物超市等公共场所自动除颤仪普及率为“0”,影响了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二、几点建
  (一)加快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议我市“十四五”期间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综合实力强、急救技术水平高、急救流程合理、设施设备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选址新建市120急救中心,增加急救车辆配备数量,提升院前急救车辆装备标准化配置和救护车辆人均分布水平,减少呼叫等候时间,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二)加快院前急救医疗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医务人员交流培养和奖惩机制。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计划安排,实行三甲医疗机构与急救中心交流和培养青年医生制度,提高急救中心医生的综合素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建议独立设置院前医疗急救医师职称晋升考评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聘任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注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等方式,尽快解决急救医生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提高人员工资和岗位补贴水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适应医改新形势下急救人员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使急救工作人员的收入达到同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水平;提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待遇和收入,给予传染病津贴等专门的岗位补助。
  (三)加快公共场所急救建设。一是尽快配置公共场所医疗急救设备。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提高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普及率,尤其在火车站、体育场馆、商业街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优先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设立明确的标识。二是抓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宣传。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单位和红十字会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通过新闻媒体经常性地开展公益性急救医学知识宣传,提高全民急救意识;通过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技能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五进”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推广;通过“五进”活动与“健康吉林”建设紧密结合,促进齐抓共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院前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救援效率和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作者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界 别:医药卫生
站群导航
相关链接